|
防洪活化 绿建河畔
渠务署过往三管齐下,于上游以雨水排放隧道直接截取雨水引入大海,于中游以蓄洪池暂存雨水,以及于下游改善雨水排放系统,与河道治理工程相辅而行,解决水浸问题。自一九九五年以来,署方已清除合共一百二十七个水浸黑点。
为响应政府把香港建设成「宜居城市」的愿景,渠务署一直创新求变,全力发展和推进「河畔城市」的概念,积极活化河道,例如在启德河、林村河上游和蠔涌河进行改善工程,确保河道有足够防洪能力,也充分展现水体的多重功能价值。渠务署已制定多个方案,活化现有河道,包括翠屏河、东涌河畔公园等,并会继续检视全港现有明渠,评估是否适合进行活化,藉此建设一个绿建宜居的「河畔城市」。
此外,渠务署设立二十四小时运作的渠务热线,配合防洪基建,解决渠道淤塞问题。在二零一九至二零年度,部门接获约三万一千九百宗热线求助个案,差不多全部个案均在二十四小时内获得跟进,而市民对跟进工作的满意度也接近满分。
淨流除污 转废为能
多年来,渠务署在完善污水处理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例如「淨化海港计划」大大改善维多利亚港的水质,令海港达至可复办渡海泳赛的标準,荃湾一带的泳滩也得以重开。此外,渠务署陆续于全港各区建造旱季截流器,进一步改善沿岸水质,包括在二零一九年于荃湾沿岸地区建设的四个旱季截流器,以及现时在九龙西兴建中的四个旱季截流器。
现时渠务署的污水处理服务覆盖全港逾九成三人口。部门向来十分支持环保,在完善现有污水处理设施之馀,更积极研发转废为能的技术,推动香港朝减少碳排放的远大目标迈进。渠务署辖下应用可再生能源的设施主要以生物气、水力和太阳能发电,其中利用污水流动转化为电力的项目,预计每年可生产高达十二万度电。另外,署方正在大埔污水处理厂试验厨馀与污泥共厌氧消化技术,把生物气转化为电力。与此同时,为进一步推动香港可持续发展,渠务署把沙田污水处理厂迁往毗邻的岩洞,藉此释出约二十八公顷土地,作其他有利民生的用途,并引入更先进的污水处理系统,让新污水处理厂隐于特别设计的岩洞内,佔地因而大幅减少至十四公顷。 |
|
|
|
|
工人在大埔污水处理厂指定污泥消化缸内安装厨馀共厌氧消化混合器。 |
污水检测 同心抗疫
为协助遏止2019冠状病毒病扩散,渠务署、环境保护署与香港大学组成专家团队,採用处于研发阶段的创新方法抗疫。团队运用专业知识进行渠网分析和研订取样检测方案,协助找出社区内多名隐性患者,率先藉污水病毒监测配合强制检测,在社区成功找出感染个案。际此关键时刻,渠务署除了执行日常防洪除污职务,亦专注污水检测工作,与市民一同抗疫,不遗馀力。
去年十一月,彭雅妮女士获委任为渠务署署长,亦为首位女性工务部门署长,适值第四波疫情爆发,部门面对严峻考验,一方面须应对疫情变化,另一方面须继续做好防洪和污水处理的工作,同时更要防患未然,积极保护环境,开源节能,以应对气候变化等不同议题所带来的挑战,一刻也不能鬆懈。彭署长秉承渠务署一直以来以民为本的精神,带领团队迎难而上,继续为香港市民提供优质服务。
|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右二)在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先生(左一)和渠务署署长彭雅妮女士(右一)陪同下,到渠务署所设的社区污水井採样点视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