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通訊編輯委員會
薛局長在前香港理工學院(即現時的香港理工大學)取得電機系院士資格,隨即決定投考政府職位,惟當時競爭相當激烈,他回憶說:「雖然畢業後有多條出路可供選擇,但我一心希望服務大眾,於是在一九八二年決定加入政府。當時,我和數百名機電工程畢業生競逐為數不多的機電工程署(機電署)職位,並有幸獲得錄取,參加機電工科畢業生訓練計劃,兩年後成為助理機電工程師。」
薛局長於一九九零年代初受命遠赴海外,學習第一手的核電站運作知識,那時深圳大亞灣核電廠尚未投產。他表示:「當時政府正評估核電站運作的潛在風險,但公務員隊伍中卻沒有研究核電站安全的專家,因此派遣我和另一位同事到南非好望角以北的Koeberg核電廠,在當地逗留了大約八個月,學習更多核電站運作的知識和相關應變計劃。」此行任務艱巨加上責任重大,令薛局長深切體會到其工作對社會帶來的影響,加強了他服務社會的使命感。他補充說:「此事亦令我明白到,以客觀開放的態度看待新科技,仔細評估其利弊,因勢利導,都是極為重要的。」
一九九三年,香港政府制定《營運基金條例》,首次引入營運基金運作模式。透過採納營運基金的財務和會計規程,政府部門得以採用私營機構常用的會計及管理方法。當時薛局長任職的機電署,便是其中一個改以營運基金形式運作的政府部門。薛局長指出:「儘管仍是公營部門,但機電署可採用營運基金模式運作,收入來自服務收費,自負盈虧。此政策的改變,引入了市場競爭,驅使我們必須更加切合市民的需要,以客為尊,此事為我帶來極大啟發。」他續稱:「我們的目標變得更明確,因為只有深入了解我們最終的服務對象,亦即明白市民大眾的需要,並提供所需服務,才能證明我們真正的市場價值。」
香港經濟在一九七零年代開始起飛,之後便大興土木,不少主要基建和建築物陸續投入服務。這些設施的土木建築只要設計和維修保養得宜,其壽命可以超過一百年,但大部分機電系統(例如升降機及自動梯)的一般壽命則短得多,且必須妥善保養,以確保操作安全,而機電署則負責執行相關法例,監察維修保養水平。香港一直面對機電設施老化的問題,加上人口老化等原因,業界人手不斷流失,令問題愈趨嚴重,香港必須設法應對設施老化和人口老化這兩個問題,而應用創新科技便是其中一個解決之道。
薛局長補充說:「業界發展迅速,工程人員要與時並進,實在殊不容易,而善用創新科技則能夠大大提高效率。現在,我們可以用無人機檢查和拍攝大廈外牆的管道、照明及其他設施的狀況。科技成為我們的助力,讓我們能突破局限,盡展所能,為市民服務,有助解決業界人手不足的問題。」
薛局長在二零二零年獲委任為創新及科技局局長,其時,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肆虐,市民對抗疫口罩需求殷切,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創新及科技局(創科局)臨危受命,負責解決這個大難題。薛局長回憶道:「創科局在獲批撥款後,便與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合作,着手推展可重用『銅芯抗疫口罩』(CuMask+™)的工作,務求能盡快免費分發給全港市民使用。這個例子清楚展示政府如何善用與其他機構的聯繫,齊心合力,成功利用本地的研發成果協助市民抗疫。」
為應對瞬息萬變的疫情,政府推出多個資訊科技應用方案,例如先後採用可重用的電子手環、一次性電子手環,並配合「居安抗疫」流動應用程式,支援家居檢疫工作。流動應用程式利用地理圍欄技術,通過偵測藍牙、Wi-Fi及附近地理空間信號等途徑,偵測和分析接受檢疫人士住所的環境大氣電波的訊號。薛局長表示:「使用圍欄技術核實接受家居檢疫人士曾否離開居所,是另一實例說明政府致力不斷提升服務,善用各種科技方案,多管齊下,與大家同心抗疫。」
二零二零年五月,創科局推出遙距營商計劃,支持本地企業在疫情期間繼續營運。該計劃並沒有直接為企業提供補貼,而是資助企業採用資訊科技方案,在疫情期間遙距工作和開拓遙距業務。
薛局長表示:「遙距營商計劃主要協助中小企業改善網上業務、數碼支付系統、網絡安全,以及線上/雲端財務和人力資源管理系統等。中小企業走上創新和轉型之路其實並不容易,特別是企業在疫情期間正承受巨大的經營壓力和挑戰。不過,中小企業深知不變則難以持續發展。」
創科局透過政府的「防疫抗疫基金」以快速批核方式批出撥款,為每間企業提供最多三十萬港元資助,讓企業採用最多三個主要資訊科技方案。有見企業對計劃反應熱烈,政府把撥款由最初的五億港元增至十九億港元,約有三萬二千間公司共提出了超過三萬八千五百宗申請,當中差不多有百分之九十五來自中小企業。
二零一七年十二月,政府公布《香港智慧城市藍圖》(《藍圖》),在「智慧出行」、「智慧生活」、「智慧環境」、「智慧市民」、「智慧政府」及「智慧經濟」六個範疇下提出七十六項措施,當中多項措施均成功推行,包括數碼基建項目、快速支付系統(轉數快)及增設免費公共Wi-Fi熱點等。
繼《藍圖》取得成功後,政府再接再厲,推出《藍圖2.0》,提出超過一百三十項措施,以優化現時的城市管理服務,為市民帶來更多方便。透過智慧城市措施,市民能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創新科技帶來的好處。薛局長補充說:「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提供一站式個人化數碼服務平台的『智方便』流動應用程式,方便市民進行數碼身份認證程序、網上填表和數碼簽署。」
薛局長表示:「實際上,我們不僅放眼香港,還希望能夠建立智慧城市羣,與大灣區的其他城市互連互通。」他補充道:「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場分秒必爭的競賽,我們的願景是擁抱創新科技,把香港建構成為一個世界聞名、經濟蓬勃及生活優質的智慧城市。」
效力政府逾三十年,薛局長視自己為「公僕之僕」。他娓娓道來:「由於創科局負責支援其他政府決策局和部門,務求能善用創新科技,服務普羅大眾,加上市民對政府寄予厚望,我們必須了解市場運作,提高服務質素,才能確保服務符合市民期望。」
薛局長以過往在機電署的工作點滴為例,表示:「我經常提醒同事,若想精益求精,在評核報告取得優等評級,蕭規曹隨、不過不失的表現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格外努力,大膽行動,敢於挑戰常規,改善服務,為部門的發展帶來
裨益。只有不斷尋求突破,為市民提供最好的服務,政府的表現才能超越市民期望。」
薛局長憶起二零零三年香港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即沙士)的難忘片段。當時他在機電署任職,負責為公立醫院提供機電支援服務,把普通病房改裝為負壓房。當年,瑪嘉烈醫院被指定為沙士醫院,集中接收沙士病人。當他與該院的醫療團隊會面時,發現團隊上下均堅守崗位,在沉重壓力和極大風險下全力救治病人。薛局長說:「他們全心全意,服務市民,實在令人欽佩。同樣地,我們也不應該忘記加入政府的初衷,繼續向前邁進,竭盡所能,造福社會。」
雖然工作繁忙,薛局長多年來仍然抽空參與不同非政府組織如協康會等機構的義務工作,積極服務社會。義務工作讓他接觸到基層家庭,了解他們的需要。最後他表示:「每個人都各有專長,假如大家能羣策羣力、各司其職,定能令香港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