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 務 員 通 訊 二 零 二 四 年 七 月 第 一 百 一 十 七 期
人生姿彩綻放  續展奉獻精神

公務員通訊編輯委員會

楊國良先生
香港人煙稠密,不少住宅與車道毗鄰而建,加上城市活動頻繁,噪音不斷,令人難以忍受。楊國良先生在公務員生涯中致力從多方面減低噪音水平,為居民締造寧靜的宜居環境。在退休後的人生下半場,楊先生依然滿腔熱忱,並未放下他這方面的工作,而是重投政府服務,讓其寶貴知識及經驗得以傳授給同事。此外,他積極投入義務工作,以不同方式繼續貢獻社會。

共築寧靜 護民安居

楊先生在退休前擔任環境保護署(環保署)首席環境保護主任,專責噪音管理,不斷鑽研相關範疇,又出席不同國際會議。二零零九年,楊先生負責處理由環保署、屋宇署和房屋署合作推展的項目「創新噪音緩解設計與措施」,本着以人為本的理念,用心研發利民便民的設施。在該項目下,不少公營房屋採用了新設計的「減音窗」和「減音露台」。

「減音窗」建基於雙層玻璃窗設計,內外層窗形成一個通風口,並內置吸音物料,減少噪音傳入及反射,達到減音效果。楊先生表示,有關設計看似簡單,但當中的歷程殊不容易。「『創新噪音緩解設計與措施』是一個嶄新概念,我們不但要運用科學數據證明這項措施和相關設計方案有實質的減音效果,亦要確保設計和措施符合有關法例要求。與此同時,讓業界認識和了解方案,也十分重要。」

楊先生憶述項目由構思至落實應用,耗時整整八年。他最難忘的是團隊曾在新蒲崗按真實比例製作了一個單位模型,並進行現場測試,以驗證「減音窗」的成效。有賴跨部門團隊不斷努力,「減音窗」項目得以落實,在二零一七年落成、位於新蒲崗的首個綠表置居計劃屋苑景泰苑派上用場。

楊先生於二零零六年向同事闡述香港交通噪音政策和實施情況。
楊先生(中)於二零一三年在國際環保博覽上講解交通噪音緩解措施及創新噪音緩解措施。
楊先生(右五)和團隊實地視察華廈邨採用「減音露台」的情況,並講解華廈邨「減音露台」的原理和應用事宜。
「楊先生(右五)和團隊實地視察華廈邨採用「減音露台」的情況,並講解華廈邨「減音露台」的原理和應用事宜。
華廈邨
「減音窗」採用於景泰苑,而「強效減音露台」亦在柴灣漁灣邨漁進樓中採用
「減音窗」採用於景泰苑,而「強效減音露台」亦在柴灣漁灣邨漁進樓中採用。
柴灣漁灣邨漁進樓
部門同心 共創成果

每當楊先生談到自己在這個重大項目上的職責時,都難掩雀躍之情。他說:「此項目是跨部門合作的上佳例子,充分展現了各部門無懼挑戰、迎難而上的精神。有關措施不但令廣大市民受惠,亦有助香港發展成為舒適寧靜的宜居城市。我有幸參與其中,實在感到無比滿足。」

楊先生於二零一七年年初退休,在休息半年後,以退休後服務合約形式重新加入環保署工作,直至二零二一年為止。在這段期間,他致力深化「減音窗」和「減音露台」的工作,包括制定實務指引、收集使用數據等。與此同時,他樂於分享這方面的工作心得,不吝傳授經驗給同事。楊先生認為,退休並非意味着要停止一切工作,就以他自己為例,他重返職場,對工作熱情未減,然後慢慢從繁忙的工作陣線退下來,同時為人生的下半場尋找方向,逐步適應退休生活。

環保署與房屋署的合作計劃「香港公營房屋發展項目的強效減音露台」在香港聲學學會「聲學大獎2023」環境噪音組別中榮獲銀獎。楊先生(右二)參加比賽的「聲學穿梭機」創新測試窗戶隔音設施項目亦於其他卓越組別中榮獲金獎。
環保署與房屋署的合作計劃「香港公營房屋發展項目的強效減音露台」在香港聲學學會「聲學大獎2023」環境噪音組別中榮獲銀獎。楊先生(右二)參加比賽的「聲學穿梭機」創新測試窗戶隔音設施項目亦於其他卓越組別中榮獲金獎。
退而不休 貢獻社會

楊先生一直有在工餘時間參與義工活動,在退休後把更多時間和心力投放於義工服務。「義務工作的基本理念,是由心出發,無分彼此,不論身分和地位,大家攜手合作,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支援。」在義工活動中,楊先生曾接觸不同社羣。由於宗教背景,他深信人人生而平等,專注為在港的難民和酷刑聲請者提供協助。「他們離鄉別井,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不難想像其所面對的困難有多大。不論身分地位高低,他們也是社會的一分子,需要受到關注。」

楊先生會與其他義工前往這些服務對象的住所進行探訪,了解他們在港的生活和所面對的困難,聆聽他們的心聲。他特別關注難民和酷刑聲請者的子女在港就讀期間所遇到的困難,尤其是在學習中文方面的障礙。因此,他聯同義工朋友和其他團體合辦網上中文補習班,按有關學童的年級分班,每逢周六為他們安排一小時的課堂。

此外,義工團隊亦會在假期為這些學童安排課外活動,例如借用學校禮堂舉辦攤位遊戲,讓他們擴闊社交生活。「舉辦這類活動,通常有五、六十名義工協助,有時我們更會邀請魔術師、氣球師義務幫忙,甚至透過學校邀請其他學生一同做義工,他們反應踴躍。活動舉行期間,總是笑聲滿載,樂也融融,不論是義工還是服務對象,都能從中獲得無比的快樂。」楊先生的下一個計劃是「以食會友」,期望透過與難民家庭共嚐家鄉美食,讓身邊的朋友和其他團體更深入了解難民的家鄉傳統文化和風俗。

楊先生與太太均熱衷於義務工作,常常攜手籌辦不同的活動。他們也酷愛音樂,特別鍾情聖樂,於二零二一年與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非牟利機構「香港聖詠節」,希望透過音樂促進和諧的社會氛圍。

楊先生(左)在暑假期間參與為尋求庇護者舉辦的義工活動。
楊先生(左)在暑假期間參與為尋求庇護者舉辦的義工活動。
在新冠疫情期間,楊先生(左)為難民和尋求庇護者的家庭送上消毒潔手液、口罩和米等物資
在新冠疫情期間,楊先生(左)為難民和尋求庇護者的家庭送上消毒潔手液、口罩和米等物資。
奉獻無限 傳遞關懷

楊先生形容做義工會令人「上癮」,令他時刻都會有新的活動構思和意念,經常與身邊的朋友討論舉辦不同活動的可行性。「有機會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服務,自己也可以感受到一份愛意。這並非指義工在服務時所付出的愛,而是服務對象在接納我們這些義工時,我們所體會的一份愛。」

曾經有朋友向楊先生表示打算退休後加入義工行列,他建議對方在展開服務前先做好心理準備。在擔任義工時,首先要放下身段,跳出框框,不論昔日職位高低,大家不分彼此,通力合作。楊先生亦建議,大家可以多嘗試參與各類義務工作,從而了解自己希望幫助的對象,集中為他們提供更適切的義工服務。



享受退休 豐盛旅途

楊先生自言現時的退休生活與過去想像的不盡相同。他原本預計退休後會有很多私人時間,但現實中他把一半時間投放於義務工作,另一半則用以規劃旅行及其他活動。

楊先生和太太喜歡周遊列國,除了尋找信仰根源的朝聖之行,也有悠閒愜意的品酒之旅。去年,夫婦二人相約好友一同到訪法國盛產葡萄酒的波爾多,在當地逗留了一星期,遊歷不同酒莊,體驗了一趟難忘的品酒旅程。他笑言還要努力騰出更多時間,發掘更多興趣,享受閱讀之樂。

楊先生(右一)與太太在法國波爾多的酒莊品嚐葡萄酒
楊先生(右一)與太太在法國波爾多的酒莊品嚐葡萄酒。
楊先生(左一)與太太前往梵蒂岡朝聖並參觀聖伯多祿大殿
楊先生(左一)與太太前往梵蒂岡朝聖並參觀聖伯多祿大殿。
及早規劃 精彩延續

用心規劃退休生活,讓人生下半場繼續精彩,正是楊先生的寫照。他以 一台車來比喻人生:在職場奮鬥數十載,退休後不能一下子煞車,而是要保持慢駛的狀態,才能維持動能繼續向前,為人生下半場尋找目標。

在接受訪問時,楊先生經常展現真摯的笑容,流露出對美好生活的滿足感。他投身義務工作,又享受遊歷體驗,讓退休生活別具意義、趣味盎然。楊先生保持活力充沛、幹勁十足,談起義工服務時總是興致勃勃。他身體力行,詮釋了「退而不休,貢獻社會」的精神,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在各自領域中發揮所長,為社會服務。「我認為人生有三大階段:求學時期要勤於追求知識;踏入社會工作要學以致用;在退休後,則要樂於分享畢生所學和人生經驗,以不同心態和角度繼續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