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繁體版     香港品牌形象 - 亚洲国际都会
文讯 Word Power
采风
望夫石

沙田狮子山一隅有巨石高约十五米,形如妇人背着小孩。相传从前有女子因丈夫出海谋生后音信全无,于是每天背着孩子爬上山峰,遥望茫茫大海,苦候一家团聚,可是望穿秋水,仍不见夫君归航。有一天,一阵狂风暴雨过后,妇人和孩子一同化作石头,后人称之为望夫石。

望夫石的传说在各地流传已久,古书多有记载。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写道:“武昌阳新县北山上有望夫石,状若人立。相传:昔有贞妇,其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夫而化为立石。”

《太平御览》卷四十六引《宣城图经》云:“望夫山,昔人往楚,累岁不还,其妻登此山望夫,乃化为石。”卷五十二引《舆地志》曰:“南陵县有女观山,俗传云,昔有妇人,夫官于蜀,屡愆秋期,忧思感伤,登此骋望,因化为石,如人之形。”

这些故事大同小异,大都是男子为了生计前程或从军服役而远走他方,女子终日翘首以待,日久化而为石。凄美的传说成为历代骚人墨客吟咏的题材,以下是其中两首名篇: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山》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
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
只似当时初望时
《望夫石》
        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望夫山》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
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
只似当时初望时

在江畔那云雾迷蒙的山峰上,女子孤寂地凝望远方,心中的思念如江流般绵绵不绝。她日夜盼望丈夫回家,纵使一次又一次失望,纵使熬成了石头,依然无怨无悔,誓不回头!悠悠数千载,她站在山头上,饱受风吹雨打,真情始终不渝,只想有朝一日等到游子归来,尽诉相思之苦。

宋诗人陈造另辟蹊,以问答方式描述化石女子的心理煎熬:

  • 亭亭碧山椒依约凝黛立
  • 何年荡子妇登此望行役
  • 君行断音信妾恨无终极
  • 坚诚不磨灭化作山上石
  • 烟悲复云惨仿佛见精魄
  • 野花徒自好江月为谁白
  • 亦知江南与江北红楼无处无倾国
  • 妾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
  • 亭亭碧山椒依约凝黛立
  • 何年荡子妇登此望行役
  • 君行断音信妾恨无终极
  • 坚诚不磨灭化作山上石
  • 烟悲复云惨仿佛见精魄
  • 野花徒自好江月为谁白
  • 亦知江南与江北红楼无处无倾国
  • 妾身为石良不惜君心为石那可得

青青山头,依稀可见望夫石,诗人不禁浮想联翩:这个化作岩石的痴情妇人,在这里伫立了多少年月?在一片烟云缭绕中,他仿佛看到一缕芳魂含悲低语:“大江南北,处处红楼,何处无倾国佳人?妾身化石亦在所不惜,只盼君心也坚如盘石,不改忠贞,但愿这不是痴心妄想。”只要丈夫没有变心,妇人虽守候到天荒地老犹未悔,只怕良人已忘记家中的糟糠之妻,那么耗尽一生的等待还有什么意义?

石头本无性别之分,为何只要状如人形,便是望夫石,而非望妻石呢?古代男儿志在四方,或披甲从军觅封侯,或天南地北作商贾,或不远千里求功名。相反女子只能独守空房,“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男子可以建功立业,治国平天下,女子却连小小的家庭幸福也不可得,只得在绝望中等待,通过“望夫”守节体现其人生价值。

两千多年后女诗人舒婷在船上仰望巫山神女峰时赋诗问道:“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巫山神女和天下间无数女子真的甘心“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吗?还好“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诗人慨叹:“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两千多年后,女诗人舒婷在船上仰望巫山神女峰时,赋诗问道:“但是心/真能变成石头吗”?巫山神女和天下间无数女子真的甘心“为眺望远天的杳鹤/而错过无数次春江月明”吗?还好“沿着江岸/金光菊和女贞子的洪流/正煽动新的背叛”。诗人慨叹:“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沧海桑田,沙田昔日海面如今成了高楼林立之地,只有望夫石仍在原地迎风眺望,等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凝眸处,日月换了新天,一个个扬眉女子摆脱性别枷锁,活得恣意精彩:有的驰骋职场,有的纵横舞台,有的埋首探索新知,有的徜徉于灵山秀水之间……就像女娲补天的彩石一样,不但各有姿彩,而且顶起了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