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的最高境界,大概是陆游所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并非刻意追求,而是灵感乍现,写出浑然天成的佳作。对“一斗诗百篇”的李白或“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的苏轼来说,这或非难事,但更多文人倒像唐代诗人卢延让所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为了寻找最恰到好处的字,绞尽脑汁,搜索枯肠。
唐代诗人贾岛以苦吟闻名。有一次他去拜访好友李凝,吃了闭门羹,但友人幽静的居所却令他诗兴大发,创作了《题李凝幽居》一诗:
-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第二天,这位苦吟诗人骑着小毛驴在长安街上蹓跶,诗人在驴背上苦苦思索,是“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比较好呢?他一边嘀咕“推”、“敲”二字,一边比划推门、敲门的动作。这时,京兆尹(相当于首都市长)的仪仗队迎面而来,路人纷纷向两旁避让。贾岛却浑然不觉,不防小毛驴朝着卫队冲了过去。侍卫把这名大胆狂徒带到长官面前听候发落。幸好这大官不是别人,正是鼎鼎大名的文学家韩愈。他问明缘由,非但没有怪罪,反而和贾岛一同“推敲”起来。韩愈认为“敲”字更传神。夜静更深,万籁俱寂,敲门声更能凸显幽居的静。就这样,两位诗人谈诗论道,结为好友。“推敲”一词也流传至今,表示反复思考斟酌的意思。
韩愈与贾岛的推敲故事成了千古佳话,其实类似的典故并不罕见。据陶岳《五代史补》记载,晚唐诗僧齐己带着诗作谒见著名诗人郑谷。其中一首作品《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笑着建议:“数枝就不是早梅了,改为‘一枝’更能切题。”齐己听了大为叹服,不觉叩地膜拜。士林遂称郑谷为齐己“一字之师”。
不过,创作还是靠自己居多。比如王安石那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绿”字形象鲜活,历历如绘。据说王安石最初写的是“春风又到江南岸”,觉得欠妥,于是冥思苦想,将“到”改成“过”、“入”、“满”等十余字后,才选定“绿”字。这么一改,春风拂过江南,千里江岸一片盎然绿意、生机勃勃的景象如在眼前。
说到锤词炼字,不能不提诗圣杜甫。杜甫自称“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炼字熔句,无不刻意求工。比如“群山万壑赴荆门”(《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赴”字,把绵延的山势写得豪迈奔放;“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的“潜”字,把悄临人间的春雨写得情思深婉。又如《蜀相》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武侯祠满院碧草萋萋,但闻黄鹂呖呖,明明是春日美景,然而“自”、“空”二字,却使人感到“物是人非事事休”的苍凉孤寂,表达诗人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感慨。
中国古典诗词灿若星河,因一字之差而决定意境高低的例子不胜枚举。北宋词人宋祁因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 •春景》)而名扬词坛,有“红杏尚书”之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赞曰:“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试想,用另一个字代替“闹”字,比如“深”、“浓”、“盛”,这些字都是静止的,但“闹”字却使整个画面顿时生动起来,变得有声有色。又如孟浩然《宿建德江》写羁旅之愁:“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苍茫旷野,远处的天空低得似乎压在树顶;江水清澈,月亮倒影与舟中人那么接近。 “低”字不但刻划压迫之感,也可想见诗人郁结难抒的心情;“近”字则教人感到江中明月给诗人的慰藉。
力臻完美极致的诗人慧眼观察世界,一个个看似平凡的字因诗人的神思妙想,展现无穷灵性和魅力。那些字字珠玑、妙若天成的名句,往往是诗人反复琢磨、千锤百炼的成果,古今中外皆然。正如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Vladimir Mayakovsky)所言:
- 写诗
- 就像炼镭
- 炼一公分镭
- 就得劳动一年
- 只为了一个字眼
- 要耗费
- 千百吨
- 字汇的矿物
- 写诗
- 就像炼镭
- 炼一公分镭
- 就得劳动一年
- 只为了一个字眼
- 要耗费
- 千百吨
- 字汇的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