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简体版     香港品牌形象 - 亞洲國際都會
文訊 Word Power
鑿空之旅

天剛亮,匈奴軍臣單于的王庭便熱鬧起來。牧民的吆喝聲、孩子的笑聲、牲畜的叫聲在遼闊的草原上迴蕩着。一個身穿狼皮短襖的漢人走出穹廬。他手持竹節,不時眺望東方,彷彿隔着重巒疊嶂,也能看到千里外的長安城。雖然身在胡地,穿胡服,說胡語,並已娶匈奴人為妻,但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身分──漢使張騫。

公元前141年,年僅十六歲的劉徹登上皇位,是為漢武帝。匈奴多年來屢犯邊境,少年天子雄心勃勃,決心終止和親羈縻之策,主動出擊。他從匈奴降將口中得悉,玉門關外原有個大月氏國,多年前為匈奴所敗,被迫西遷。為了與大月氏結盟,夾攻匈奴,漢武帝遂出皇榜招募能者出使西域。要穿過匈奴控制的河西走廊,遠赴邊陲以外的茫茫絕域,尋找一個傳言中的國度,如同羊入虎口,九死一生。然而,滿懷抱負的年輕郎官張騫卻自告奮勇,毅然應募。

兩年後,張騫手持節杖,率領一百多名隨從,帶同嚮導甘父,踏上吉凶難料的漫長旅程。為避開匈奴騎兵,他們出隴西後晝伏夜行,結果還是被擒,全部押到匈奴王庭。張騫困居匈奴,一待就是十年,始終沒有投降。日子久了,監視鬆懈,張騫便趁機帶着隨從出逃。

張騫脫離虎口後,沒有返回朝夕思念的長安,反而繼續西行,尋找大月氏。大漠氣候變化莫測,時而烈日當空,熱浪滾滾,時而風起雲湧,飛沙走石。每當斷糧,就靠箭藝精湛的甘父射殺飛禽走獸充飢。一行人歷盡艱辛,終於來到大月氏國。可是,大月氏因新家園水土肥沃,物產豐富,再無復仇之心。張騫在當地逗留一年多,遊說未果,只得東歸,途中不幸又被匈奴抓住。一年後,軍臣單于去世,匈奴內亂,張騫帶同妻兒與甘父逃走。原有一百多人的使團,最後只得張騫和甘父二人回到長安。

張騫歷險十三年持漢節不失,雖未能與大月氏國結盟,但搜集了西域的詳細資料,對開拓邊疆大為有利,其後更因隨衞青出征匈奴有功而獲封為博望侯。數年後,張騫再次奉命出使西域宣揚國威。自此,漢朝和西域諸國建立聯繫,使節商賈絡繹不絕,走出了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

司馬遷在《史記》中以“鑿空”二字形容張騫打通西域的壯舉。二千多年後,另一趟轟轟烈烈的鑿空之旅在張騫走過的戈壁大漠展開了。

“五、四、三、二、一,點火!”二零零三年十月十五日九時正,零號指揮員一聲令下,酒泉衞星發射中心傳出一陣地動山搖的轟鳴聲,神舟五號飛船騰空而起,載着中國航天員楊利偉直上蒼穹。

火箭升至三四十公里高時,與飛船產生低頻共振。共振造成的不適與相等於體重六倍的超載壓力疊加在一起,使楊利偉非常難受,感覺五臟六腑像要碎掉。他在自傳《天地九重》中憶述:“在痛苦的極點,就在剛才短短一剎那,我真的以為自己要犧牲了。”幸而飛船旋即穩定下來,進入太空。

法國作家聖修伯里筆下的小王子有一回感到難過,一天內看了四十四次日落。原來,人在興奮喜悅的時候同樣愛看日落。神舟五號飛行了將近一天,圍繞地球十四周,楊利偉便看了十四次日出日落。這位航天員年少時總愛看軍機訓練,渴望飛上藍天;此刻他超越了自己的夢想,飛抵從前難以想像的高度。

翌日清晨,楊利偉返回地球時,再次面臨生死之搏。飛船穿過稠密的大氣層時與大氣摩擦,逾千度高溫把舷窗外燒得一片通紅,防燒蝕層開始剝落。楊利偉知道這是正常現象,但接着發生的情況卻讓他心悸不已:右舷窗開始出現細細裂紋,而且愈來愈多;飛船不斷震動,艙內吱吱聲亂響,艙外傳來尖銳的呼嘯聲,不斷有碎片擦窗而過。更駭人的是,連左舷窗也開始出現裂紋!楊利偉不禁想起,美國哥倫比亞號穿梭機數月前在返航途中解體,機上七名航天員全部遇難,肇因便是材料碎片擊中太空船的防熱系統。他心想:“完蛋了!”猶幸有驚無險,神舟五號順利返回地球。

楊利偉是中國航天第一人,經歷種種意料之外的狀況在所難免。正正有了他首航的寶貴經驗,神舟六號由共振問題以至麥克風的設計,有一百多處大大小小的改進。後來的中國航天員踏着他的足印,相繼奔赴星辰大海,飛得更高更遠。

魯迅有句名言:“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古往今來,一個又一個拓荒者前仆後繼,踏上探索未知的征途。無論有多少人跟隨其後,甚至後來居上,先行者的功績總是最令人敬仰。正是他們無與倫比的勇氣和拓新致遠的精神,推動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綻放光芒。

鑿空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