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交通雖不發達,文人足跡卻遍及大江南北。在上文介紹的“唐宋文學編年地圖”網站點擊“廣州”,可見不少唐宋文人來過這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廣州名剎六榕寺已有上千年歷史,山門對聯題曰:“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說的就是與此寺甚有淵源的兩位大文豪──王勃和蘇軾。
王勃,唐朝天才詩人之一。公元675年,王勃一路南下,前往交趾(今越南)探望父親,途經南昌時寫下千古傳頌的《滕王閣序》。鮮為人知的是,王勃路過廣州時,在寶莊嚴寺也留下了另一鴻文。當時,寺內的舍利塔剛修葺好,僧人仰慕王勃才名,邀請他親書碑文。王勃欣然答允,寫就三千餘字的《廣州寶莊嚴寺舍利塔碑》。全文以駢文寫成,旁徵博引,文氣磅礴,是中國文學史上最長的寶塔銘文。
四百多年後,寶莊嚴寺已易名為淨慧寺。宋哲宗駕崩後,謫貶南方的蘇軾獲赦,從儋州(今海南)北歸,途經廣州時應友人程懷立之約,同遊淨慧寺,題“六榕”二字,六榕寺之名由此而來。
這已是蘇軾第三次來到廣州。他前兩次與廣州結緣,都是在被貶路上。時人視嶺南為蠻荒之地,遷貶到此,無不淒惶悲切;蘇軾卻自得其樂,到處尋幽探秘,遊山玩水。他遊覽白雲山蒲澗寺時,賦詩詠濂泉飛瀑:“千章古木臨無地,百尺飛濤瀉漏天。”他在惠州聽聞廣州百姓受瘟疫之苦,便寫信給知州,建議鑿通竹筒為水槽,把白雲山蒲澗的溪泉引入城中,解決食水不潔的問題,瘟疫果然隨之平息。蒲澗寺雖已不復存,但溪澗旁豎立着一座蘇東坡石像,以誌其功。
除了蘇大學士,宋之問、貫休、楊萬里等文人墨客也曾徜徉於羊城的秀麗山水間,以詩篇繪就一幅幅羊城畫卷。詩人憑弔古跡,總會生起物是人非、滄海桑田之感。蘇軾感懷“吳塞蒹葭空碧海,隋宮楊柳只金堤”,楊萬里慨歎“越王歌舞春風處,今日春風獨自來”。如今詩人已乘風歸去,白雲山依舊鬱鬱蔥蔥,珠江水依舊汩汩奔流,不捨晝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