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简体版     香港品牌形象 - 亞洲國際都會
文訊 Word Power
語林
紀 • 念 • 日
紀(小篆)

“紀”的本字是“己”。“己”字最早見於甲骨文,以象絲繩之形,本指把散亂的絲縷編結在一起的絲繩。“己”後來借用作表示自身,又代表天干第六位,失其本義。篆文出現後,“己”加上義符“糸”而成“紀”,以表示甲骨文中的本義。“紀”用於約束絲縷,因此也引申指制約行為,以表達紀律、綱常等義。

“紀”除法度外,尚有年歲、世代等義。“紀年”、“年紀”、“世紀”等詞中的“紀”,字義相當清晰,用法不難掌握。如何區分“紀錄”與“記錄”,則較令人困惑。大體而言,表示載錄、記載時,“記”與“紀”相通。話雖如此,兩岸三地的語用習慣不盡相同。台灣以詞性區分,“記錄”為動詞,“紀錄”為名詞。在內地,除指某個時期或範圍內最佳成績(“破紀錄”)和專門報道某人某事的影片(“紀錄片”)用“紀錄”外,其他情況一般用“記錄”。在香港,“紀錄”與“記錄”同樣普遍,以政府公文而言,記述會議內容的文書多寫作“會議記錄”,簡錄式的記錄則通常寫作“會議紀要”。

念(甲骨文)

“念”字見於上古時期的甲骨文,較“紀”字為早。“念”的下半部為“心”字,取心臟之形。在金文中,“念”上半部與英文字母“A”十分相似,學術界普遍認為這是一個朝下的口。“念”就是心中所想,口中念叨之意。

“念”是心裏所思所想,作動詞用有“想到、想起”之意。詩人善感多思,把心念化為辭章:“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李清照念的是即將遠行的夫君;“念昔植者勞,願言留勿剪”,皇甫汸念的是前人栽樹的辛勞;“念天地之悠悠,獨滄然而涕下”,陳子昂念的是人在無垠時空下的渺小和孤獨。

《說文解字 • 心部》:“念,常思也。”正如白居易在《夜雨》一詩云:“我有所念人,隔在遠遠鄉。我有所感事,結在深深腸。”惦記老家的父母,思念異地的戀人,懷想遠方的故友。想念、掛念、惦念,牽腸掛肚盡在不言中。紀念卻往往付諸行動,以慶祝或追悼的方式,向所愛所敬者表達心意。甜蜜如情侶交往百日,沉重如國殤公祭,簡單的一束鮮花、一個鞠躬,都為這一天賦予特別的意義,使人永誌不忘。

日(甲骨文)

太陽照耀大地,長養萬物,亙古不變。“日”字象太陽之形,字形從古至今,變化甚微。《山海經》裏有一則關於人與大自然爭勝的神話。夸父想要追上空中永不停歇的太陽,於是邁開雙腿飛速奔跑,最終渴死於道上。成語“夸父追日”喻人不自量力,向來帶貶義,巴金卻在散文〈日〉中歌頌夸父為追尋理想無畏無懼:“我懷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趕日影,渴死在暘谷。為着追求光和熱,人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夸父大抵不會在乎世人認為他是愚是勇。從他不顧一切追逐太陽那一刻起,他的生命便不再一樣。

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的周期為二十四小時,西方天文學稱之為太陽日,中國傳統稱之為一日。“日”字後又引申為時候、時代、日子。古人除了嫁娶、祭祀、殮葬等人生大事外,就連沐浴、剃頭、裁衣等日常小事都要翻皇曆擇好日。今人為求子女一生順遂平安,乾脆擇定吉日吉時剖腹產子,趨吉避凶,不讓古人專美。其實,日子過得如何,雖與造化際遇有關,但更重要的還是心態。是天堂還是地獄,可能也只是一念之間。哪怕人生路上磕磕絆絆、平平淡淡,若心存善念,常懷感恩,也可像雲門祖師文偃禪師所言:“日日是好日。”

人的一生當中,有兩個生日,一個是自己誕生的日子,另一個是真正理解自己的日子。
松浦彌太郎《最糟也最棒的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