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是“食在廣州”,粵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廣府人愛吃,自然衍生出許多與食物有關的俗語。“炒魷魚”、“燉冬菇”、“牛肉乾”這些俗語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但隨着社會變遷,一些生動有趣的廣東俗語和歇後語漸漸被人遺忘。現略備薄酌,與大家重溫舊時滋味。
波羅雞
【意思】:形容人愛佔小便宜,蹭吃蹭喝蹭用
【解釋】:相傳廣州南海神廟廟前曾植有波羅蜜樹,故又稱波羅廟。農曆二月十三日是波羅誕,清代番禺舉人崔弼《波羅外紀》記載了波羅誕的盛況:“糊紙作雞,塗以金翠或為青鸞彩鳳,大小不一,謂之波羅雞。凡謁神者、遊覽者必買符及雞以歸,饋贈鄰里,謂雞比符尤靈。”人們以紙糊或泥塑公雞作為祈福物,引申歇後語“一味靠黐”,諷刺人愛佔別人便宜。“波羅雞”也有寫作“菠蘿雞”。
【例子】:次次一叫佢夾錢就走人,正一波羅雞。
蒸生瓜
【意思】:形容人長不大,傻裏傻氣
【解釋】:粵語“熟”與“淑”同音,瓜沒有蒸熟,即“熟(淑)唔透”,用以取笑女孩子不夠成熟,不成淑女。根據《廣州話俗語詞典》,“蒸生瓜”的歇後語是“侲侲(粵音“腎”)地”,並云:“侲:艮,像蘿蔔不脆、芋頭不麪等。也用來形容人愚鈍,相當於‘二百五’。”
【例子】:咁大個女,仲係成隻蒸生瓜咁。
生骨大頭菜
【意思】:慣壞了的孩子
【解釋】:大頭菜即大頭沖菜,人們一般把莖部醃製成鹹菜。大頭菜種得不好,纖維會又粗又硬,吃得滿嘴是渣,像有骨頭一樣。在粵語裏,“種”與“縱”同音,所以那些因父母溺愛而頑劣難教的孩子,就稱為“生骨大頭菜”,意思是“縱(種)壞了”。一九三九年出品的香港電影《生骨大頭菜》中五個兒子無一成材,全部都是“生骨大頭菜”。內地流行語稱這種孩子為“熊孩子”。
【例子】:你樣樣都就晒佢, 因住縱到佢生骨大頭菜咁。
鹹蛋滾湯
【意思】:形容心灰意冷
【解釋】:鹹蛋下湯後,蛋黃會變硬,所以“鹹蛋滾湯”這句歇後語的下半句是“心都實埋”,表示失望透頂的意思,用普通話來說就是“心冷了半截”。
【例子】:見到佢咁樣對啲兄弟,真係鹹蛋滾湯,心都實埋。
豉油撈飯
【意思】:形容搞門面功夫、糊弄別人
【解釋】:一碗熱氣騰騰的白米飯淋上醬油,原本單調乏味的白飯頓時增添鮮味和顏色,如果再加上豬油或葱油拌勻,味道更佳,這也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可是,白飯始終還是白飯。因此,“豉油撈飯”這句歇後語的後半句是“整色整水”,諷刺人裝模作樣,故弄玄虛。
【例子】:明明係平嘢,包到咁靚,真係豉油撈飯,整色整水。
粵語果然博大精深,單單幾道小菜名,就能表達鄙視、失望、恨鐵不成鋼等諸般情緒,生動傳神。話說回來,有一道菜千萬別請人吃——“冬瓜豆腐”。冬瓜和豆腐都是喪席上的食物,寓意不祥,大家都不想“有乜冬瓜豆腐”,對吧?現在再考考你,你知道以下五個歇後語的下半句是什麼嗎?(答案在本期找)
1. 深海石斑 2. 年晚煎堆 3. 老火炆鴨 4. 倒掛臘鴨 5. 鯪魚骨炒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