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简体版     香港品牌形象 - 亞洲國際都會
文訊 Word Power
書海拾貝
真相不只一個

有人被殺了,有時還不只一個。地點有時是被暴風雪圍困的山莊,有時是密室,有時是孤島……案情撲朔迷離,疑雲滿布:匪夷所思的犯罪手法、無懈可擊的不在場證明、曲折離奇的情節,兇手到底是誰?主角在重重迷霧中追尋真相之際,死神向下一個無辜者悄然逼近,看得人背脊發涼。我們屏息靜氣翻到最後一頁,兇手竟然是他!繃緊的神經頓時放鬆下來,就像大熱天喝到一杯冰水,酣暢淋漓!這就是推理小說的魅力所在——謎團一一解開,真相水落石出。不過,推理小說真的只能依循這個公式嗎?作者如反其道而行,把找出真相的責任交給讀者,你會否接受考驗?

《毒巧克力命案》(英)安東尼•柏克萊(Anthony Berkeley)

《毒巧克力命案》(英)安東尼 • 柏克萊(Anthony Berkeley)

臭名遠播的花花公子在俱樂部收到一盒巧克力,隨手轉送給在場的朋友,不料友人的妻子吃罷中毒身亡。警方毫無頭緒,認為是隨機殺人事件。六個熱衷推理的業餘偵探輪流提出己見。六個結論、六名兇嫌,每個推論都言之成理,且一個比一個高明,但真相只有一個……嗎?

曾獲三項推理小說大獎的英國偵探小說作家朱利安 • 西蒙斯(Julian Symons)稱《毒巧克力命案》一書為“偵探小說史上最驚人詭巧的故事之一”。書中六個推理迷個性鮮明,對白充滿英式幽默,雖是一九二九年的作品,但現在讀來仍趣味十足。案情本身平平無奇,妙在作者巧借兇案對傳統推理小說的各種套路揶揄一番。讀者經過六重解答的洗禮後,再看克莉斯蒂(Agatha Christie)筆下神探白羅(Poirot)侃侃而談大揭秘,恐難再生膜拜之情。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推理小說作家克里斯蒂安娜 • 布蘭德(Christianna Brand)和馬丁 • 愛德華茲(Martin Edwards)後來也根據書中線索提出了新推論。你有興趣加入這場推理派對嗎?

《我殺了他》 (日)東野圭吾

《我殺了他》 (日)東野圭吾

這天是新進詩人神林美和子與作家穗高誠的大喜日子,她冀盼從此能擺脫寄人籬下的童年陰影,放下與兄長的不倫之戀,展開新生。她滿懷期待地推開教堂大門,卻赫然看到未婚夫倒在聖壇前的通道上,中毒身亡。兇手是穗高誠的助手駿河直之嗎?(他暗戀的女孩遭穗高誠拋棄後含恨自殺。)還是美和子的編輯雪笹香織?(穗高誠利用她結識美和子後,便無情地和她分手。)抑或是美和子的兄長神林貴弘?(他始終放不下與妹妹的禁戀。)三人都恨透死者,三人都說“我殺了他”。在小說最後一章,涉案一干人等齊集在死者家裏,讀者不禁精神一振,克莉斯蒂式的舞台即將上演“誰是兇手”這個經典劇目。疑兇互相指責一番後,刑警加賀恭一郎沉着地展示關鍵線索,說:“兇手就是你。”然後,就沒有然後了。小說到此戛然而止。

這是東野圭吾繼《誰殺了她》後,再度與讀者一決高下的作品。嫌疑人由兩個增至三個(或四個),解謎難度更高。推理遊戲長達三百多頁,所有證據、線索一一呈現讀者面前,還有刑警加賀從旁協助。這樣,你能破案嗎?讀者紛紛化身福爾摩斯,抽絲剝繭,試圖找出真兇,更在互聯網上各抒己見,好不熱鬧。假設各嫌疑人敍述的都是實情,加上加賀提供的最後一片拼圖,矛頭好像指向某人,但似乎仍有破綻。真相呼之欲出,卻又愈發模糊,讀者懊惱之際,彷彿聽到東野圭吾愉悅的笑聲。

《殺人者的記憶法》 (韓)金英夏

《殺人者的記憶法》 (韓)金英夏

我叫金炳秀,今年七十歲,愛寫詩,對人和顏悅色,從不罵人,除了殺人,沒有不良嗜好。殺人是我的拿手好戲,埋藏在屋後竹林的白骨不計其數。不過,我四十五歲就金盆洗手了,現在最在乎的是養女恩熙。最近村子裏出現連環殺手,已有多名女性遇害,不消說,一定是恩熙身邊那個傢伙幹的!在他身上,我嗅到同類的氣味。抑或是——我的殺人癖又發作了?我最近記憶混亂,好多事情都記不起來,恩熙好像說我患了失智症。

金英夏有“韓國卡夫卡”之稱,著作屢獲殊榮。《殺人者的記憶法》是他耗時十年完成的作品。該書以年老的連環殺手為敍事者,從第一身角度敍述零零碎碎、虛實莫辨的駭人片段。這些究竟是主角的幻覺,還是現實真相?年老殺人犯逐漸遺忘過去與現在,慢慢與世界失去聯繫,讀者看着他徒勞掙扎,不由得思考:人若失去回憶,還剩下什麼?

這種以推理殘局挑戰讀者智慧和耐性的作品,有人忿忿不平說是對犯罪小說的犯罪行為,但也有人樂在其中,大呼過癮。罪行往往隱藏於陽光照不到的角落,背後是複雜叵測的人心。推理小說若有精彩絕倫的布局、有血有肉的角色,且能令人深思人性和社會的光明與黑暗,即使沒有提供答案,似乎也不是那麼罪無可恕。說到底,一本書是好是壞,既不能靠封面,也不能憑結局來判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