驶往新界的巴士穿过长长的狮子山隧道后,左边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青砖黛瓦、错落有致的平房,背后是鳞次栉比的高楼,时空仿佛在这里交错。这片古色古香的民居便是有超过一百五十年历史,列为一级历史建筑的曾大屋。
曾大屋由香港早期石行大亨曾贯万兴建。曾贯万是客家人,原籍广东长乐县(即今五华县),十六岁时与兄来港以打石为生。香港开埠后,大兴土木,曾贯万把握时机,以多年积蓄在筲箕湾开办石厂,并向船户售卖淡水,从此踏上致富之路。
曾贯万发迹后,在狮子山下购置大片依山面海的风水宝地, 自一八四八年起兴建大宅,用了大量花岗岩、青砖和实木, 不惜工本,历时二十年才建成。
曾大屋占地约六万多平方呎,有近百间楼房。这座名副其实的“超级豪宅”不但占地宽广,而且戒备森严。清初海盗横行,曾大屋前濒沙田海,为了防御盗贼,不但四面围墙,更有护城河围绕,以吊桥连接正门。大宅四角建有镬耳形更楼,从侧面看像一顶官帽,气派十足。更楼和围墙顶部都有葫芦形的铳孔,堪称铜墙铁壁。时至今日,护城河与吊桥俱已不复存在,门前的禾坪改用作停车场,半月池也被填平,只见芳草萋萋。
大宅中央的主门顶上嵌有石匾,上有“一贯世居”四字。“一贯”二字蕴含深刻的文化内涵。《论语》记载,孔子曾对学生曾参说:“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把老师这句话理解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故曾大屋的正厅名为“忠恕堂”。客家围屋多以世居命名,或许藉以寄托对子孙世世代代安居乐业的期望,例如上水松柏塱的江夏世居、西贡白沙澳的京兆世居、沙头角的李氏世居。
“一贯世居”石匾下嵌有以“一”及“贯”二字起首的楹联:“一道传郕国 贯通著孔门”。曾子著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获后世尊称为“宗圣”,历朝加封为“郕侯”、“郕国公”等。“一道传郕国”,意即曾子继承孔子衣砵;“贯通著孔门”,则指曾子著书立说,把孔门之道传扬后世。
踏入主门后,从摆放杂物的前厅,穿过天井来到正厅,便是族人款客议事之处,也是曾大屋的中心所在。曾贯万纳粟捐得从五品的奉直大夫官衔,因此议事厅门额上挂着“大夫第”木匾,下面则是“武功将军”张玉堂书写的“祥征万福”石匾。张玉堂是清廷派驻九龙寨城的最高长官,自创拳书指书,素有“翰墨将军”之称。曾贯万能邀得他题字,社会名望与地位可见一斑。
议事厅的门联为“东鲁传经第 南丰修史家”。上联“东鲁传经”典指春秋时代鲁国曾参传承孔子之道,下联“南丰修史”典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巩为南丰人,曾奉诏编修史书,世称“南丰先生”。两者皆为各地曾氏家族门联常用的典故。
厅中挂有曾贯万夫妇的画像。正中置放亲友恭祝曾贯万七十一岁寿辰的寿屏。寿屏上凸字雕刻的贺寿文写于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 年),由翰林院编修戴鸿慈撰文, 辛未进士刑部主政黄家端笔书。戴鸿慈可是中国近代史上享有大名的人物!他撰写这篇寿序时还是官场新进。二十七年后,他成为清廷派送出洋考察五大臣之一,回国后更获任命为首任法部尚书(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长)。
屏风右上方有“文魁”木匾,是族人曾苏于同治九年(公元1870 年)庚午科乡试中第九十五名举人后,朝廷颁发的匾额。古时中举是了不起的大事。童生经历县试、府试和院试,获得秀才资格,才能参加乡试,而每省取录人数也有定额;曾苏中举那年,广东省举人名额只有一百零三人。高中举人,不但获得当官的资格,而且享有不少特权。曾苏中举,虽是敬陪末席,但对曾家来说,却是由商贾大户转型为书香门第的象征,实属光耀门楣的大喜事。
再穿过另一天井来到后厅,便是供奉曾氏祖先,以及举行祭典和仪式的祠堂,只准族人出入,并不对外开放。
时光荏苒,狮子山修建了隧道,沙田海填出了高楼林立的新市镇。曾大屋虽然外观依旧,内里却因社会变迁而呈现了不同面貌。这里除了门扉,还有铁闸;除了窗棂,还有空调。斑驳青砖墙上攀爬的已非藤蔓,而是纠缠不清的电线。岁月长河所改变者又何止建筑?传统的大家族结构早已衰微,小家庭成为当前社会主流。曾氏先祖建造“世居”,期盼世代聚族而居,如今却有不少外姓人以此为家。曾大屋承载悠悠百年历史,也见证了传统家庭急速转型,可幸至今屹立不倒,墙砖坚硬如故。古老灰瓦上,一簇簇野花静静地绽放,在骄阳下随风轻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