駛往新界的巴士穿過長長的獅子山隧道後,左邊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青磚黛瓦、錯落有致的平房,背後是鱗次櫛比的高樓,時空仿佛在這裏交錯。這片古色古香的民居便是有超過一百五十年歷史,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的曾大屋。
曾大屋由香港早期石行大亨曾貫萬興建。曾貫萬是客家人,原籍廣東長樂縣(即今五華縣),十六歲時與兄來港以打石為生。香港開埠後,大興土木,曾貫萬把握時機,以多年積蓄在筲箕灣開辦石廠,並向船戶售賣淡水,從此踏上致富之路。
曾貫萬發跡後,在獅子山下購置大片依山面海的風水寶地, 自一八四八年起興建大宅,用了大量花崗岩、青磚和實木, 不惜工本,歷時二十年才建成。
曾大屋佔地約六萬多平方呎,有近百間樓房。這座名副其實的“超級豪宅”不但佔地寬廣,而且戒備森嚴。清初海盜橫行,曾大屋前瀕沙田海,為了防禦盜賊,不但四面圍牆,更有護城河圍繞,以吊橋連接正門。大宅四角建有鑊耳形更樓,從側面看像一頂官帽,氣派十足。更樓和圍牆頂部都有葫蘆形的銃孔,堪稱銅牆鐵壁。時至今日,護城河與吊橋俱已不復存在,門前的禾坪改用作停車場,半月池也被填平,只見芳草萋萋。
大宅中央的主門頂上嵌有石匾,上有“一貫世居”四字。“一貫”二字蘊含深刻的文化內涵。《論語》記載,孔子曾對學生曾參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把老師這句話理解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故曾大屋的正廳名為“忠恕堂”。客家圍屋多以世居命名,或許藉以寄託對子孫世世代代安居樂業的期望,例如上水松柏塱的江夏世居、西貢白沙澳的京兆世居、沙頭角的李氏世居。
“一貫世居”石匾下嵌有以“一”及“貫”二字起首的楹聯:“一道傳郕國 貫通著孔門”。曾子著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獲後世尊稱為“宗聖”,歷朝加封為“郕侯”、“郕國公”等。“一道傳郕國”,意即曾子繼承孔子衣砵;“貫通著孔門”,則指曾子著書立說,把孔門之道傳揚後世。
踏入主門後,從擺放雜物的前廳,穿過天井來到正廳,便是族人款客議事之處,也是曾大屋的中心所在。曾貫萬納粟捐得從五品的奉直大夫官銜,因此議事廳門額上掛着“大夫第”木匾,下面則是“武功將軍”張玉堂書寫的“祥徵萬福”石匾。張玉堂是清廷派駐九龍寨城的最高長官,自創拳書指書,素有“翰墨將軍”之稱。曾貫萬能邀得他題字,社會名望與地位可見一斑。
議事廳的門聯為“東魯傳經第 南豐修史家”。上聯“東魯傳經”典指春秋時代魯國曾參傳承孔子之道,下聯“南豐修史”典指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曾鞏為南豐人,曾奉詔編修史書,世稱“南豐先生”。兩者皆為各地曾氏家族門聯常用的典故。
廳中掛有曾貫萬夫婦的畫像。正中置放親友恭祝曾貫萬七十一歲壽辰的壽屏。壽屏上凸字雕刻的賀壽文寫於清光緒四年(公元1878 年),由翰林院編修戴鴻慈撰文, 辛未進士刑部主政黃家端筆書。戴鴻慈可是中國近代史上享有大名的人物!他撰寫這篇壽序時還是官場新進。二十七年後,他成為清廷派送出洋考察五大臣之一,回國後更獲任命為首任法部尚書(相當於今天的司法部長)。
屏風右上方有“文魁”木匾,是族人曾蘇於同治九年(公元1870 年)庚午科鄉試中第九十五名舉人後,朝廷頒發的匾額。古時中舉是了不起的大事。童生經歷縣試、府試和院試,獲得秀才資格,才能參加鄉試,而每省取錄人數也有定額;曾蘇中舉那年,廣東省舉人名額只有一百零三人。高中舉人,不但獲得當官的資格,而且享有不少特權。曾蘇中舉,雖是敬陪末席,但對曾家來說,卻是由商賈大戶轉型為書香門第的象徵,實屬光耀門楣的大喜事。
再穿過另一天井來到後廳,便是供奉曾氏祖先,以及舉行祭典和儀式的祠堂,只准族人出入,並不對外開放。
時光荏苒,獅子山修建了隧道,沙田海填出了高樓林立的新市鎮。曾大屋雖然外觀依舊,內裏卻因社會變遷而呈現了不同面貌。這裏除了門扉,還有鐵閘;除了窗櫺,還有空調。斑駁青磚牆上攀爬的已非藤蔓,而是糾纏不清的電線。歲月長河所改變者又何止建築?傳統的大家族結構早已衰微,小家庭成為當前社會主流。曾氏先祖建造“世居”,期盼世代聚族而居,如今卻有不少外姓人以此為家。曾大屋承載悠悠百年歷史,也見證了傳統家庭急速轉型,可幸至今屹立不倒,牆磚堅硬如故。古老灰瓦上,一簇簇野花靜靜地綻放,在驕陽下隨風輕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