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繁體版     香港品牌形象 - 亚洲国际都会
文讯 Word Power
语林
之乎者也

野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打算拓展外城,在宰相赵普陪同下亲临朱雀门视察,抬头看见门匾上题“朱雀之门”四字,遂问赵普:“为何不只写‘朱雀门’呢?加 ‘之’字有何用?”赵普回答:“有语助之用。”宋太祖听后哈哈大笑,说:“之乎者也这些字,助得了什么事?”宋太祖即位前本为武将,文言虚词在他眼中或许没什么用,但对文人来说,用处大矣!

在谈虚词有何用之前,先给大家讲个载于冯梦龙《智囊全集》的故事:某张姓财主苦于无子,便为独女招了赘婿。不料没多久,小妾竟给他生了个儿子,取名一飞。儿子四岁时,张财主重病缠身,在病榻中召来女婿,说:“小妾生的儿子不配继承我的财产,我所有的都给你们夫妇吧。只要你们俩能保他们母子衣食无忧、有地立足就行了。”说罢拿出契书写道:“张一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女婿一看,心里默念:“张一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便高高兴兴接收了丈人的遗产。张一飞长大后,先后两次到官府告状,要求分家产。第一名官吏看了契书后即驳回他的诉求,第二名官吏却把家财判给张一飞,原因是他认为契书该如此解读:“张一非,吾子也,家财尽与。吾婿外人,不得争夺。”他对张家女婿说:“你丈人白纸黑字写着‘吾婿外人’,你还有脸继承家产?他故意把‘飞’写作‘非’,不过是怕孤儿寡妇被你欺负罢了。”一份遗嘱,两种解读,都是没有标点符号惹的祸。

古时没有标点符号,读书人须自行断句,一旦出错,易生歧义。要明辨句读,虚词是重要标志。比如广东话常说的“打者,爱也”以至《论语》的“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者”和“也”皆为停顿处。“…………也”是常见的文言句式,其中“……者”是句子要说明的事物,“……也”则是说明事物的内容。掌握了这点,再读同样句式的文言长句,例如:“简侮大臣无礼父兄劳苦百姓杀戮不辜者可亡也”(《韩非子 •亡征》),便能大致明白其意思了。

虚词的另一用途是表达语气。清代学者刘淇说:“构文之道,不过虚字实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同一句话,只要语气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尽管现代即时通讯软件有标点符号和各式各样的表情符号,有时仍难免产生误会。古文连标点符号也欠奉,全凭虚词才能准确传达激切、舒缓、顿宕、感叹之情。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南宋文人安子顺评论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此文之所以感人肺腑,除了情真意切外,与句末多用语气助词有很大关系。比如韩愈描写得悉侄儿去世时的心情: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存全乎?

“邪”字与“乎”字用于句末时表示疑问或反诘之意。上文首三句以“邪”字结尾的反问句,凸显了韩愈惊闻噩耗时如雷轰顶,茫茫然失魂落魄的情状。随后三句以“乎”字收结的反问句,层层递进、直抒胸臆,让人深深感受到作者悲恸之情。

对今人来说,要弄懂文言虚词的涵义及作用,殊不容易。想不到古人对运用虚词同样大感困难。唐代文人杜温夫在两个月内给柳宗元写了三封信,每封都洋洋洒洒上千字,另有文章十卷,请柳指正。柳宗元遂修《复杜温夫书》,毫不客气批评他分不清常见语气词的基本用法。柳宗元指出,“乎、欤、耶、哉、夫”是表示疑问语气的虚词,“矣、耳、焉、也”则是表示肯定语气的虚词,但杜温夫却把两类虚词混淆乱用。柳宗元建议杜温夫认真揣摩前人名家使用虚词的方法,自会有所得益。

文言虚词复杂多变,除了上文所述,还有诸多妙用,且愈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愈为灵活。古谚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反复吟咏,咀嚼虚词所表达的语气,久而久之便能养成语感,平日阅读古文时便可如刘淇所言,品出文章的真性情。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刘向《说苑 • 谈丛》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
刘向《说苑 • 谈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