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繁體版     香港品牌形象 - 亚洲国际都会
文讯 Word Power
游艺
当文武生遇上机械人

隆冬时节,夜风催人归,街上冷冷清清,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茶馆剧场却热闹非常。台上正在上演茶馆新星剧团的创新粤剧《开心穿粤》,故事讲述一个年轻音乐家在祖屋居家隔离期间穿越时空,藉此以戏中戏的形式呈现折子戏、南音、古腔粤曲和牌子曲等传统曲艺。

一轮载歌载舞、中西乐合奏后,终于到了重头戏之一:折子戏《穆桂英大破洪州》之〈释嫌〉。饰演杨宗保的谭颖伦腰系紫色脾裙,脚踏高靴,在锣鼓声中上台。这位九十后文武生唱做俱佳,把杨宗保受军法后气愤难平的心情演得丝丝入扣。

别看谭颖伦年纪轻轻,原来已在行内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他两岁时跟爷爷去看粤剧,爱上花旦华丽夺目的头饰和戏服,三岁开始踏台板,矢志成为男旦。同学花钱买球鞋,他打工储钱买戏服;同学听流行曲,他听粤曲;同学放学后打球,他赶去演神功戏。通往梦想的道路障碍重重:青春期变声,无法再唱旦角;课余时间倾力演出,却难以兼顾学业……少年尽管步履蹒跚,但从未停下脚步,终于在中学毕业后成为全职粤剧演员。

谭颖伦所属的茶馆新星剧团,演员都是和他年纪相若的梨园新秀。台下,他们说着潮语,一起笑闹;台上,他们化身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贩夫走卒,演绎古人的爱恨嗔痴。戏行有句老话“唔穷唔学戏”。从前加入戏班可能只为糊口,到了今天,填饱肚子有千百种营生,这些年轻人却选择走上粤剧这条艰辛的路,皆因对这门艺术一往情深,愿意为之拼搏,哪怕赌上自己的未来。为梦想而奋斗,无论结果如何,人生都会闪闪发光。

粤剧不同行当都讲求扎实的基本功,一招一式、一字一句、一腔一调都很讲究,但很多知识和技巧,由“手眼身步法”到“唱做念打”,全靠师傅与徒弟口耳相传。现今传统师徒制式微,年轻人想入行,多选择八和粤剧学院、香港演艺学院或其他机构举办的粤剧课程。老一辈梨园中人肩负承先启后的重任,虽无师徒之名,仍乐意把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寄望后辈成为粤剧的顶梁柱,把自己一手绝活传下去。就像茶馆新星剧团艺术策划兼导演罗家英所言:“发掘有潜质的年轻人,把我的本事教给他们;他们成长起来再教其他人,一代传一代。”粤剧得以薪火相传数百年,凭借的大概就是一代代伶人这份刻在骨子里的使命感吧!

演出来到中段,一束灯光投射到剧场二楼,只见罗家英身穿清朝服饰,扮演主角的曾祖父讲解粤剧知识。细看之下,这个罗家英好像与往常有点不同。原来这是利用立体打印技术依照他的表情、声线和动作制作的机械人。机械人粉墨登场是西九文化区表演艺术主管(戏曲)钟珍珍的主意。她在美国修读灯光设计,擅以舞台效果营造气氛。在她策划下,《开心穿粤》跳出粤剧一桌两椅的传统布置,台前演员使出浑身解数演出时,背后的大荧幕也随着剧情转换场景,一时是无边无际的行军帐篷,一时是云雾缭绕的崇山峻岭,让观众仿如身临其境。

粤剧从来不是高不可攀的阳春白雪,而是烟火气十足的平民娱乐。为生存,为市场,为发展,粤剧一直求新求变。上世纪三十年代,粤剧受电影等新兴媒体冲击,戏班伶人纷纷在剧本、唱腔、配乐、布景、服饰、化装等方面推陈出新。薛、马、桂、廖、白“五大流派”各领风骚,在粤剧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时至今日,粤剧面对的竞争比当年有过之而无不及,新生代把舞台美学、灯光设计、前沿科技等引入传统剧艺,与先辈兼收并蓄、灵活变通的精神一脉相承。他们时刻紧记,革新之余,最重要的是保留粤剧的艺术特色。机械人可以吸引更多观众进场,不过能留住观众的,终究是精彩的剧本和演员的真功夫。

曾几何时,粤剧在香港风靡一时,谁不会哼上一两句“落花满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荐凤台上”?可惜随着时代发展,娱乐方式层出不穷,粤剧逐渐成为小众艺术。然而,《开心穿粤》短短九十分钟的演出,让我们看到仍有这么一群人,以传承粤剧为己任,凭着一腔热忱逆流而上,哪怕知音稀、路途邈,都永不言弃,矢志不渝。这些粤剧人在踽踽前行时,心底有何企盼?钟珍珍在访问中提到的愿望,相信也是众人所愿:“每一个香港人至少看一次粤剧,给粤剧一个机会,给粤剧人一个希望。”

学道须当猛烈,始终确守初心。
王惟一《明道篇•西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