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繁體版     香港品牌形象 - 亚洲国际都会
文讯 Word Power
八方谈
十年一觉书店梦
从阿麦书房到七份一书店
政府法定语文主任协会


为了追寻书店梦,庄国栋(James)曾债台高筑,抑郁成疾,与同业断绝来往,甚至不敢踏足书店。经过十年沉淀,他重拾初心,创立社企推广阅读,后来更回归书店怀抱,发起“七份一书店”计划,探索书店的发展新方向。从踌躇满志到意兴阑珊,然后卷土重来,除了因为爱书,更因为确信实体书店仍有无限可能。

在香港,经营独立书店殊非易事,不知多少藏身宁静巷弄或喧嚣大厦的小书店,还未及一展鸿图,便已关门大吉。作家周家盈自二零一六年起先后出版《书店日常》、《书店现场》、《书店有时》三本纪实著作,细致描绘香港这个繁华大都会的书店风貌。不过短短五年,书中好些书店已悄然消失。

James是《书店有时》的受访者之一,他在该书序言自嘲开书店是愚行:

以前戏言说想陷害别人的就叫他开书店到底是什么样的土壤持续提供养分让一代又一代的书店人前仆后继进场抛头脑(选书的困惑)洒热汗(搬书的劳动)地把重甸甸的实体书搬上搬落为了赚那个最低工资也不保的微薄利润

以前戏言,说想陷害别人的就叫他开书店,到底是什么样的土壤,持续提供养分让一代又一代的书店人,前仆后继进场,抛头脑(选书的困惑)洒热汗(搬书的劳动)地把重甸甸的实体书搬上搬落,为了赚那个最低工资也不保的微薄利润?

苦苦经营,借贷度日,最后可能还是撑不下去,背负一身债务,惨淡离场,似乎是大多数独立书店东主的宿命。如此厄运,James有切身体会。去年十月,他应邀为政府法定语文主任协会担任读书会嘉宾,细述自己峰回路转的书缘。

一切始于阿麦

二零零四年,阿麦书房落户铜锣湾闹市。书店虽然仅得三百呎,却俨如小型文化中心,成为文化人的热门聚脚点,全因James选书别出心裁,还不时举办画展、诗会和小剧场等精彩活动。James又致力推动音乐文化,引进主流以外的选择。读书会当晚,他赠予参加者的抽奖礼物当中,便有阿麦书房昔日发行的唱片。

阿麦书房当年在文化界掀起风潮,高峰时期既在香港艺术中心增设别馆,又在铜锣湾经营阿麦厨房,登门造访的媒体络绎不绝。尽管表面风光,售书业务却不甚理想,收支日渐失衡,纵有餐厅盈利帮补,也是杯水车薪。书店面对种种经营困难,终敌不过酷现实,在二零零九年黯然结业,五年的文化美梦戛然而止。

从扶贫到社创

理想幻灭,负债累累,James大受打击,从此绝迹书店和剧场,再也不与文化圈中人来往,转投商界埋首苦干好几年才还清债务。经历大起大跌后,他还是希望从事与文化相关的工作,于是加入乐施会教育组,透过绘本、戏剧、展览等呼吁大众关注贫穷问题。他在工作中接触到社会不同阶层,听过他们的故事后,深深感受到书本和教育的确可以改变命运。

法定语文主任听到SI这个简称,大多会联想到Simultaneous Interpreter(即时传译主任),但对James来说,SI是social innovation(社会创新),即以崭新方法解决社会问题。二零一八年,在阿麦书房结业近十年后,James终于再续书缘,创办社企“滚动的书”(Rolling Books),参考日本和台湾的经验,利用流动图书车,把书本送进校园和社区,让更多人爱上阅读。

七人一书店

也许是性格所致,也许是命运使然,James虽曾断言不再经营书店,几经转折还是回归旧途。岁月的洗礼令他领悟到,昔日经营书店的失意经历,或可成为别人成功的基石。于是他推出“七份一书店”计划,让各方有志之士以低成本、低风险方式一尝开书店的滋味。每家七份一书店营业半年,由七名店主共同营运,兼具七种特色。店主积极与访客交流,把天马行空的概念一一付诸实行。计划从二零二一年展开至今推行了四期,连同多个合作项目,足迹遍布港九新界。

一众店主藉着计划圆梦,一觉醒来,抉择各有不同:有人体验个中辛酸后,坦言终生也不想再开书店;有人意犹未尽,把“期间限定”的小店扩充,经营楼上书店。James认为无论结果如何,能助人完成梦想,而无需对方牺牲太多,便已心满意足。

后记

“七份一书店”计划的湾仔店和深水埗店,已于去年年底与读者暂别。读书会上,有参加者问及如何支持独立书店,James回答:“大家光顾书店之余,不妨多点以书赠友,对方很可能会有意外收获。”James推广阅读的热情和创意,实在令人佩服。相信即使七份一书店不复存在,James仍会带着书本游走社区,散播阅读的种子。



仁义之道,守之而不失;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
魏征《十渐不克终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