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世紀描寫父親的文學作品當中,朱自清的《背影》堪稱經典。文中父親為作者買橘子,在月台攀上爬下的背影,可說是天下千千萬萬個父親的縮影。同樣以買水果刻劃父親形象的散文,還有香港作家麥樹堅的《橙》註。兩者時空情景縱不相同,所描寫的父愛卻同樣既含蓄又澎湃。
《背影》開首,朱自清憶述二十歲時回鄉為祖母奔喪,父親當時諸事不順,不但丟掉公職,還負債累累。縱然急於謀事,但兒子坐火車回北京唸書,他還是放心不下,親自到車站打點。作者自覺獨立能幹,聽見父親囑託茶房好好照應自己,認為他多此一舉,“心裏暗笑他的迂”,後來聽到他跟腳夫議價,又覺得他“說話不大漂亮”。朱父瞧見對面月台柵欄外有人賣橘子,便去買來給兒子在路上吃。他步履蹣跚跨過鐵道,還得費勁攀上對面月台,此情此景讓作者深受觸動:“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
人生總有一時半刻,讓你頓悟、成長。對朱自清來說,目睹老父吃力攀爬月台的背影,就是那樣的瞬間。多年後,朱自清寫下《背影》。雖然自站台一別後,兩父子曾因各種緣故而漸生隔閡,但隨着人生歷練增長,昔日那個自以為是的青年,如今已能理解父親多一點。那些“朱紅的橘子”歷經百載仍未褪色變味,與那個踉蹌的背影一同成為父愛永恆的象徵。
《背影》用樸素平實的文字記敍作者對父親最深刻的回憶,《橙》則以輕鬆幽默的筆觸描述一個沉迷買橙的父親。麥父退休後愛到超級市場買橙,甚至總結出一套攻略:“買橙,一定要守候超市開門,只要捲閘一動,就得搶先彎身入內,搶一個購物籃,將新拆箱猶冷的橙搶放籃裏。”當超市橙的檔次降低,父親便捨近求遠,“從東莞搬回一箱贛南臍橙”。他甚至“不備手拉車,這麼挽着、提着、抬着過境”,顯然寶刀未老,仍能為家人勞心勞力。從昔日馳騁職場掙錢養家,到今天鉚勁上“戰場”買橙,任務雖有不同,守護家人的心意卻始終如一。
麥父買得好橙便洋洋自得,珍而重之。尚在學步的小孫女把臍橙當玩具扔在地上,他毫不生氣,反而“笑意豐盈”,隨後數晚低調善後,“悄悄搶先吃掉孫女擲爛的橙”,仍未摔壞的則留給家人。作者把一切看在眼裏:“那些橙不健全、多疤多痣、甜得詭異,且果肉敗壞……而唯獨這些橙才還原為真正的橙,原始、樸拙的橙。”也許只要用心體會,我們都能從樸拙之物發現真摯之情。
《橙》的作者已為人父,能從父親對買橙的執着領略到他對家人的愛。作者說一家“三代同住,居所空間日益緊絀”,雖然囤橙對家人造成不便,但他對父親無限包容,任由他不停買,家人不停吃。爸爸無法在超市隨心所欲買橙,作者擔心他“會因少了一項為家人勞心傷神的事務而失落”。大老遠辛苦搬來的橙雖然品質成疑,但為了顧及父親的感受,一家人仍滿口讚好。斯是陋室,卻因濃濃親情而溫馨甜蜜。
《背影》和《橙》通篇無一“愛”字,卻滿紙溫情。父親的愛深沉而厚重,從不宣之於口,只表之於行。橘與橙的故事相隔近一個世紀,同樣印證父愛如山。以物載情又怎會限於水果?加班後回到家中,母親給你端來的那碗熱湯,不也寄託了無言的關懷嗎?
註:收錄於麥樹堅散文集《絢光細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