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繁體版     香港品牌形象 - 亚洲国际都会
文讯 Word Power
游艺
人生起跑线

中国人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无独有偶,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show you the man.”。人的未来,真的在七岁就注定了吗?英国纪录片《成长系列》(Up Series)交出发人深省的答案。

一九六四年,英国电视台播放一部名为Seven Up!的纪录片,专访十四个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七岁小孩,从而探讨英国根深柢固的阶级问题。节目一开始便指出:“我们把这些孩子带到镜头前,为的是一窥英伦二零零零年的模样。那时候的工人代表和行政主管,在这刻才不过七岁而已。”

纪录片开始不久,观众便能感受到强烈的阶级差。这边厢衣履光鲜的私校生学习拉丁文、钢琴、芭蕾舞,那边厢蓬头垢面的穷小子打架打得不亦乐乎。富贵三人组说起升学之路头头是道,儿童院的孩子却连什么是大学也不知道。镜头下,阶级壁垒分明,到二零零零年,谁是工人代表,谁是行政主管,似乎已有迹可寻。

米高瓦德(Michael Apted)在拍摄Seven Up! 时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大学毕业生,负责物色受访者。七年后,他灵机一动,再度追踪当年那些孩子的近况,推出7 Plus Seven。自此,他每隔七年便去追访拍摄。纪录片至今已推出九辑,最新一辑是二零一九年推出的63 Up

七岁、十四岁、二十一岁…………一直至六十三岁,观众在荧光幕前见证一众主人公的大半生。他们的人生轨迹大多按着上天分派的剧本展开:富家子弟凭借环境优势和自身努力,入读牛津、剑桥,毕业后从事体面的工作;穷苦孩子则早早辍学,在社会底层打滚,有的甚至要靠救济金度日。

阶级鸿沟真的无法跨越吗?尼克住在约克郡谷地,每天上学要走四英里路,梦想是探索月球的奥秘。在7 Plus Seven中,他戴着厚厚的眼镜,一直把脑袋埋在裤裆里回避镜头。谁想到这个笑容腼腆的农村小孩后来考上牛津,还去了美国当物理学教授,凭知识改变命运。

人生拐了一个大弯的,还有尼尔。尼尔生于教师家庭,小时候活泼开朗,志愿是当太空人或旅游车司机,后来牛津没考上,他大受打击,大学读了不到一年便辍学。21 Up的制作组找到他时,他正在伦敦的工地打散工,后来拿着救济金,搭便车到处流浪。他埋怨父母专制强横,没有聆听和尊重他的想法,也没有教他如何面对残酷的现实。尼尔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最需要的可能不是赢在起跑线上,而是学会承受挫折和失败,即使逆风而行,仍能昂首挺胸,迈步奔前。

《成长系列》合共九辑十六集,长逾半个世纪的光阴压缩成一千分钟,让人对“流年似水,浮生若梦”这句话有更深刻的体会。一个个天真烂漫的小孩,上一分钟还对着镜头叽叽喳喳大谈将来,转眼便踏足社会,渐渐磨平了棱角。镜头再转,青年已成中年,有人初尝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也有人开始面对失去至亲的悲伤。众人脸上都增添了岁月的痕迹,也对生活有了更深的感悟。

当时间幅度拉长到六十三年,阶级不再显得那么重要,另一个更恢弘深远的主题──人生 ──冉冉浮现。

每个人的人生都独一无二。成功与否,幸福与否,除了自己,还有谁可以判定?东尼首次亮相就摔了个大马趴,但很快就重新站起来,继续奔跑。在往后的日子,他也曾多次跌倒,当骑师、做演员、开酒吧,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笑容依然灿烂。琳恩在伦敦东区长大,儿时愿望是在超级市场工作,长大后当了一辈子儿童图书管理员。虽然这份工作不受重视,但她始终充满热诚。布鲁斯从小悲天悯人,在牛津数学系毕业后,便赴公立学校任教,实践理想,到中年才转投待遇较佳的私校,改善家人生活。混血儿西蒙离开儿童院后与生母同住,长大后在冻肉厂工作,退休后成为寄养家长,前后照顾了百多个孩子,让他们得到自己从未感受过的父爱。每位受访者,不论出身起点,都各自活出精彩人生。

《成长系列》获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纪录片,不仅是因为影片呈现了英国社会数十年来的变迁,更重要的是受访者的经历揭示了生命的无常与脆弱、人生的复杂与局限。若问历尽千帆,倥偬半生,当初那个赤子还在吗?六十三岁的尼克给予观众肯定的回答:“没错,我依旧是那个小孩,也许我们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