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繁體版     香港品牌形象 - 亚洲国际都会
文讯 Word Power
典问
原来如此

“出尔反尔”本义是一报还一报?“空穴来风”其实是指事出有因?“惨绿少年”是形容青年才俊风度翩翩?没想到吧!这些成语,起初原来是这个意思!



出尔反尔

“出尔反尔”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战国时期,邹鲁两国交战,邹国官员死了三十三人,却没有一个老百姓肯效死。邹穆公很纠结:杀了这些见死不救的百姓吧,又杀不了这么多;不杀吧,又难解心头之恨。于是,他问策于孟子。孟子告诉他,邹国百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饥荒时饿殍遍野,明明国库充裕、粮仓充实,这些官吏却瞒上欺下,对灾情视若无睹。孟子接着引述曾子的话告诫邹穆公:“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尔”相当于“你”,而“反”通“返”。因此,“出尔反尔”的本义是: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么对待你。

范仲淹《窦谏议录》云:“阴阳之理,大抵不,为善为恶,出尔反尔,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这样评介经学家毛奇龄:“引证浩博,喜于诘驳,其攻击先儒最甚。而盛气所激,出尔反尔,其受攻击亦最甚。”“出尔反尔”在以上二例中,意思都是一报还一报。

到了晚清,“出尔反尔”的词义已演变为“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例如《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九回:“倘若不肯,也只好由他,我不能做出尔反尔的事。”这个用法沿用至今,本义已为人淡忘。



空穴来风

“空穴来风”语出战国时楚国宋玉的《风赋》:“枳句来巢,空穴来风。其所托者然,则风气殊焉。”此处“空”通“孔”,“空穴”指孔洞。宋玉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枳树枝桠弯曲会引来鸟儿筑巢,有孔洞便会有风吹进来,万事万物各有依托,气势自然不同。有“空(孔)”自然招风,因此“空穴来风”用来比喻事出有因。

然而,“空”在现代汉语并无“孔洞”的含义,人们大多把“空穴来风”的“空”理解为“凭空”或“空荡荡”,并以“空穴来风”形容“消息和传言无中生有,毫无根据”。

有别于“出尔反尔”,“空穴来风”的原义仍未完全消失,只是后面一般加上“事必有因”、“事出有因”等语。一些辞典只收录新义,一些则把原义和新义兼收并蓄。以《现代汉语辞典》为例,在前四版中,“空穴来风”的释义为“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自第五版起补充说明“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



惨绿少年

“惨绿少年”典出唐代张固《幽闲鼓吹》记载的一段轶闻。唐德宗时,潘孟阳初任户部侍郎,潘母深恐儿子才不配位,反惹祸殃,于是着儿子在家设宴招待同僚。潘母在帘后观察,发现来宾与孟阳资质相若,独有一人不同,宴罢便向儿子问道:“末座惨绿少年何人也?”孟阳答说是补阙杜黄裳。她说:“此人全别,必是有名卿相。”这位气宇不凡的少年,后来从区区谏官晋升至宰相。潘老夫人果然独具慧眼。

“惨”在古代通“黪”,指暗淡的颜色,例如“惨淡经营”本指画家构图时先用浅淡颜色勾勒轮廓。“惨绿少年”原指穿浅绿色衣服的少年,后引申指风度翩翩的青年。时至今日,不少人用“惨绿少年”来形容彷徨的少年或迷茫的青春。不过,这些新义目前并未广见于辞书,日后能否成为规范,尚未可知。

“出尔反尔”、“空穴来风”和“惨绿少年”代表成语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三种状态。当成语的用法改变,甚至与本义截然不同时,应该正本清源还是从俗如流?习非成是的尽头又是否约定俗成?差利卓别灵说:“时间是最伟大的作者,总能写出完美的结局。”也许我们可以把语言文字交付时间,让这个伟大的作者给我们最好的答案。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周易》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周易》